目前分類:專題文章 (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樣練背肌,龍骨最健康(動圖圖解)

 

工作一整天回到家,你都喜歡倒在床上,還是喜歡縮進沙發裡呢?即使是年輕人,可能從學生時代就不停坐在位置上寫作業、聽講課、玩手遊,常常姿勢不良,要站的直直的就覺得好累。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運動員、健身教練好像沒有很刻意,也能保持不錯的站姿坐姿?這很大一部分的差別在於是否有做背肌訓練。
聽到背肌,你可能會尷尬笑:「背肌?ㄜ…我想我大概沒有這個東西吧!我的back bad !」這就是我們現在該訓練的原因囉!留意這些肌肉的訓練與運用,能保護脊椎,後來脊椎出問題,導致受傷或背痛的機會就比較少。
好了,不多說,直接來練習幾個動作吧!

雪天使


有沒有看過小孩倒在雪地上,不斷揮動雙臂,在雪地上畫出翅膀般的印痕呢?這次我們要練背部,所以要倒過來,不是躺在地上,而是先趴著,雙手臂向兩旁伸直,手掌著地。接著將雙手臂抬離地面,畫著弧形往頭部會合,再回到身體兩側。反覆練習,感覺肩胛背部的收緊。 

超人


趴在地墊上,手腳伸直,將手臂與雙腳抬離地面,感覺背部到臀部的收緊,停留幾秒再放鬆。抬離手腳時不要仰頭折脖子。

水行俠


算是超人的變形,同樣先趴在地墊上,手腳伸直先著地。接著把右手左腳抬離地面,放下時改成把左手右腳抬離地面,你可以盡量愈做愈快。如果這樣一下左手右腳一下右手左腳對你而言太困難會搞混,也可以把上半身和下半身分開想,反正雙腳就一直交換舉起放下,雙手也輪流舉起放下,兩個不一定要配起來。這樣是不是很像地面划水呢?剛開始練習游泳時教練也常叫學員在岸上這樣做吧。為了好記,我們就姑且叫這個動作為水行俠。

跪姿平衡


這個動作與水行俠是類似的道理,不過這次不是趴著,讓身體呈現跪姿,以雙手和雙膝著地。雙手的距離與肩膀同寬,並剛好落在肩膀下方,而膝蓋剛好落在髖部下方。收緊腹部的肌肉,背部打直,放開右手和左腳,舉至與肩膀和背部同高度的位置,這時臀部、大腿、背部的肌肉是收緊的,你的下背到臀部的地方都會有感覺。記得背部是平的,不要拱起來或凹下去,維持平衡幾秒後,回到原始位置,換成放開左手和右腳。之後就交替練習。
接著我們要站起來練習了。

微蹲展翅


雙腳與肩膀同寬,腳尖微微著外,膝蓋微彎,屁股往後坐,背部打直,收小腹。雙手拿著裝水的保特瓶,先是朝地板方向,接著感覺上背出力,肩膀往後內側夾,打開雙臂到與地面平行。過程中手肘保持微彎,但不要動手肘這個關節。過程中其他身體位置也不要動。

頂天立地


試著拿一隻掃把、摺疊棍等有點重量的長桿,(當然也可以是健身房裡的專業器材),先雙手握好桿子保持桿子與地面平行,雙腳與肩同寬,然後屁股往後做深蹲,起身時往上推桿子到手伸直。深蹲本身就能訓練到背部,加強脊柱旁的肌肉收緊,再加上往上推桿子的動作能更動到上背部。

推桌伏地挺身


找一張穩定的桌子,扶著邊緣做伏地挺身。雙手打開與肩同寬,腳離桌子一些距離,身體打直下降靠近桌子,再推桌直到雙臂打直。桌子愈高,愈簡單。桌子愈矮,會愈像在地面做伏地挺身,難度會高一些。在家做家事時,找一張穩固的桌子、茶几、洗衣機、靠牆的櫃子,都可以練習,對著牆練也可以,剛好要等個烤土司或泡咖啡的時間都可以拿來練習。

趴桌抬腳


身體趴在茶几、長凳、或床上,雙手稍微捉住茶几的邊緣,髖部位在邊緣,雙腳先著地。然後用力往上抬起雙腳,如果覺得太難,就先一次抬一隻腳練習。
好好練習這八個動作,不但保護脊椎,還能找到消失已久的背肌喔,讓你的背再也不bad
 

摘錄至:Care online 照護線上 2019425  白映俞 醫師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球肘治療及預防

一﹑網球肘簡介

1. 網球肘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

2. 屬於肌腱發炎的一種,所以醫學名稱為‘肱骨外上髁炎’。

3. 多數人不是因為打網球造成,而是手腕肌肉過度使用。手腕肌肉用力抓握時造成肌腱受傷導致手肘外側不適感覺。

   圖中紅色為疼痛區域

4. 常見受傷肌肉﹕橈側伸腕短肌﹑橈側伸腕長肌﹑尺側伸腕肌﹑伸指肌…等。

5. 嚴重疼痛時會造成腕關節伸展、手腕抓握(grasping)功能影響。

 

二﹑治療方式

1. 藥物治療﹕使用藥布或塗抹藥膏﹑注射止痛藥物…來達到減緩疼痛。

2. 物理因子治療﹕冰敷(急性期)﹑熱敷﹑電療﹑超音波…等方式。

3. 按摩﹕找手腕伸直肌群進行(揉按、提夾、推撫、滾動方式)按摩。

4. 使用輔具﹕例如使用網球肘副木﹐戴在肱骨外上髁下約23公分。

5. 急性期多休息:減少手腕作重複性或用力抓的動作的時間。

6. 運動治療:適當伸腕肌肉伸展與伸腕肌力訓練。

 

三﹑預防

1.建議避免長時間手腕伸直或手腕用力的活動,必要時選用適當護具。

2.適當的肌肉伸展與肌力訓練:

 

伸腕肌肉伸展﹕

伸腕肌肌力訓練﹕

把疼痛手肘伸直手掌朝下,健側手將疼痛手腕盡量彎曲(然後手肘外轉可加強伸展)1520秒算1次,做23次算1回,1天做12

把疼痛側手腕放置桌面,拿適當的重量的啞鈴,將疼痛手腕慢慢伸直然後放鬆做1520次,算1回,1天做12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是指液體聚集在卵巢內,型成不同類型的囊腫,可分為惡性與良性二類,大部份卵巢囊腫都是良性的,若發生惡變就會成為卵巢癌。大於8公分以上的卵巢囊腫,建議開刀治療。

 

疾病原因

卵巢囊腫可分為惡性與良性二類,大部份卵巢囊腫都是良性,若發生惡變,就會成為卵巢癌。卵巢良性囊腫大多發生在排卵後,因濾泡未破裂或黃體素未消退等因素,使得囊腫內堆積的液體,隨著時間而增加,這類囊腫有可能長大到35公分的直徑範圍內。通常在觀察或使用藥物3個月內,囊腫有機會會消失不見,大於8公分以上的囊腫,建議以手術治療。

卵巢良性囊腫可分為以下幾類:

l功能性囊腫:是為最常見的一種,也是俗稱的卵巢水瘤,包括「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其他還有妊娠黃體瘤,也屬於功能性囊腫,卵囊黃體囊腫是因荷爾蒙對卵巢的過渡刺激,常見於使用排卵藥,超音波檢查可以協助判斷,囊腫本身還是良性的。妊娠黃體瘤常在剖腹產時被發現,有實心部分,產後會自動消失。

l出血性囊腫:囊腫生長過於迅速,造成囊腫內出血堆積。囊腫若因性行為破裂,可能會造成腹腔出血過多,嚴重時會休克。

l漿液性及黏液性囊腫:具有分泌功能的漿液細胞及黏液細胞,在排卵後被包埋在卵巢內,不斷的分泌液體形成囊腫。大部分患者是因腹部腫脹,接受檢查時發現,必須以手術治療。

l巧克力囊腫:又稱子宮內膜異位瘤,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生長至卵巢內,這些異位的內膜組織,在每次的月經週期也一樣會剝離,只是剝離下來的內膜,無法順著陰道排出體外,就在體內不斷的累積,形成像巧克力醬一般濃稠的液體。巧克力囊腫不會自行消失,會隨著時間變大,並可能與卵巢沾粘,而引發不孕。子宮內膜異位患者不易受孕,須先積極治療6個月,治療後半年內,是受孕的黃金期。

l畸胎瘤:多發生於年輕或生育年齡婦女,可能是卵巢細胞的分化出問題,使細胞在卵巢內長出身體組織。畸胎瘤不會自行消失,有可能會繼續成長,建議及早以手術切除。

 

 

症狀

腹痛、腹部腫脹、經痛、月經失調、陰道分泌物增加、陰道出血、腹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發燒

 

好發族群

1.20-50歲的女性

2.有卵巢腫瘤家族病史的婦女

 

預防與治療

1.3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

2.有卵巢癌或乳癌家族病史者,可加做卵巢與骨盆腔監測,每年做一

  次陰道超音波,與血液CA-125抽血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3.飲食宜清淡營養,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避免高膽固醇飲食。

4.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

  情緒的方式。

5.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

6.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維持正常體重。

7.不吸菸、少喝酒。

 

審稿:台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何信頤

摘錄至: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disease/sole/61702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拇趾外翻 

大拇趾外翻是常見的足部疾患,65歲以下的成年人有超過兩成有此困擾,而更有1/3大於65歲的老年人,為此痛苦不已。由於此症好發於女性(男女比=1:10),讓她們無法穿高跟鞋,漂亮的時尚鞋,甚至有無鞋可穿的境。

(圖一)

 

解剖上(),患者第一腳掌骨(蹠骨)與第一近端趾骨的夾角過大。一般人在9度左右,而大於15度以上就算異常;角度愈大就愈嚴重。加上外側端的肌腱持續拉扯,狀況每況愈下。結果因向內突出的蹠骨頭可能擦鞋具而造成皮肤發炎或引發滑液囊炎;或蹠趾關節炎。另外步行時壓力會過度集中在第一蹠骨頭下,引發皮肤增生(雞眼),該患者寸步難行。

 

穿高跟鞋或尖包頭鞋一般被認為是引起大拇趾外翻的主要原因,但有些爭議。在與世隔絶的新畿內亞的土著,一生從未看過更別說穿過鞋具亦有相當比例的人患有此症。但這兩種鞋具會加重症狀,倒是確定的。扁平足的人有較高的罹患機率,其他關節較柔軟的人也要注意。

 

治療有兩大類:保守性治療及手術

保守性治療:消炎藥物及使用護具(),其最大優點就是不需承擔任何手術或麻醉的風險;但只是治標,並無法變任何結構上的變形。

手術:可矯正解剖結構的差異。一般均需切除向內突出的骨疣,輕度的話只須再加上軟組織的整型;中度的話則須行切骨手術;更嚴重的話則需固定關節(骨融合術),但需承擔手術或麻醉及術後關節僵縮的風險。

(圖二)

 

(圖三)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底筋膜炎 ( Plantarfasciltis )           

                                                    物理治療師譚成娟

   腳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部位,組織上有許多結構堅強的韌帶。腳底有一整片的筋膜,足底筋膜主要功能在吸引收腳著地時產生的反作用力,發炎時就稱為「足底筋膜炎」。

 

常見患者在早上起床腳落地時或久坐要站起來時,腳跟內側感到強烈的刺痛,且痛覺易延伸到腳掌,小腿也會伴隨肌肉繃緊症狀,活動一陣子疼痛就會減輕,久站之後又痛起來。有時在晚上休息時,腳跟處可能酸痛或抽痛,症狀也可能向前轉移到足弓或到前足的位置。在做足部動作時,腳踝的活動度較差。

 

發生的原因在年輕人多半是因運動過度,體重增加,扁平足,高足弓及腳後跟阿基里斯肌腱太緊等,以致於足底筋膜的張力太大,久而久之,在骨頭的附著部位產生發炎;在老年人則可能是有骨刺增生及足跟脂肪墊萎縮為主。如果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活動量太大、長時間站立、腳跟曾經受過外傷等因素也會造成足底筋膜炎。

 

   急性期:必須適當的休息,最好少走路要減少刺激,可局部冰敷5-10分鐘以減輕賬脹痛,或由醫師開立消炎止痛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藥物以消炎止痛減輕症狀,注射後一定要注意兩點,不可馬上從事劇烈的活動,其次,不要養成依賴注射的習慣。

 

   物理治療的目的是要放鬆足底肌肉、症狀緩解以及經過運動治療來伸展阿基里斯腱,有助於避免與足底筋膜形成拉扯,可以放鬆小腿肌肉,以預防足底筋膜炎。

 

   為了改善症狀,物理治療的方式有用熱敷、干擾治療來減緩紅腫脹痛。超音波熱療可刺激組織新生並達到深層的熱敷,但刺激程度高,不適於急性期。物理治療療效非一蹴可及,必須配合療程至少6次症狀才可以得到比較明顯的舒緩。

 

運動治療方法:

a.雙手伸直扶牆,左右腳前後擺弓箭步,一次撐5-10秒,腳不可離地,換

腳,一天3回。

b.坐著,右腳踩好,左腳伸並把腳趾向上翹,一次撐5-10秒,做10下,

換腳,每天3回。

c.站在階梯前,手扶牆,翹起腳掌輕靠於階梯,以身體重心往前壓,膝蓋要伸直,可以伸展到小腿後側及足底肌肉,停留5-10秒再放鬆,左右腳各做10下為一回,一天做3回。剛起床、運動前以及足底開始不舒服時,都可藉此運動舒緩腳跟壓力。

 

選擇鞋子也是重要的因素,應選有氣墊、鞋底較軟的鞋,較能達到緩衝效果。

若足底有先天結構問題,可穿矯正鞋。運動要適當,要定期的換穿其他鞋子,

一雙鞋穿很久,鞋底磨損,易造成足部施力不平均,或是鞋底過硬,也易導致

足部韌帶被過度拉扯。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肺癌逾半沒吸菸 空污添威脅

台灣有一半肺癌病患沒有吸菸史,且九成以上女性肺癌患者更無抽菸習慣,顯示抽菸並非致癌單一因素,空氣污染、廚房油煙、肺癌家族史、肺結核感染史等都是危險因子

 

◎死亡率連10年高居癌症之冠 高風險族群應篩檢

台灣空污日益嚴重,全國去年有九千人死於肺癌,肺癌死亡率連續十年高居所有癌症之冠,民進黨立委邱泰源與醫界人士昨在世界肺癌日呼籲,衛福部莫再對肺癌問題視而不見,應對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以便及早診治。國民健康署表示,可針對高風險及最有需求者進行篩檢,希望年底前有具體方向。

◎民團嘆「吸空氣比生小孩還危險」

「在台灣吸空氣比生小孩還危險!」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副理事長江盛表示,台灣有數萬人罹患肺腺癌,其中女性罹患肺癌越來越多,直逼男性罹癌者。過去三十年來,婦女因子宮頸癌死亡人數減至四百多人,因肺癌死亡的女性,一年約有四千多人,不僅是抽菸所致,空氣污染也增加許多死亡威脅。

PM2.5致癌 證實與肺癌有關

PM2.5是第一級致癌物,暴露在PM2.5環境中已證實與肺癌、膀胱癌有關,若以世界衛生組織的PM2.5年均值為標準,全台的空氣品質都不合格。健保署統計,台灣一年有五.五萬人進行肺癌治療,相關醫療花費共一千一百一十七億元。

◎早期多無症狀 早篩檢提高存活率

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學會理事長余忠仁指出,肺癌為國人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五年存活率僅約十五%,原因是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提高國人肺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刻不容緩,唯有透過早期篩檢及診斷,才能提高肺癌的存活率。


余忠仁分析,台灣有一半肺癌病患沒有吸菸史,且九成以上女性肺癌患者更無抽菸習慣,顯示抽菸並非致癌單一因素,空氣污染、廚房油煙、肺癌家族史、肺結核感染史等都是危險因子,應建立國內肺癌高危險族群的風險評估,極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是肺癌早期篩檢最良好的工具。

余忠仁指出,衛福部在二一四年補助台灣肺癌學會等團體,進行「以LDCT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計畫,三年來共篩檢九千人,國人不吸菸罹患肺癌發生率是美國二倍,九十%以上為癌症第一期,環境確實有一些致癌物質。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說,若是不抽菸、但生活環境有二手菸等高風險因子的民眾,最好在五十五歲就定期做檢查。

邱泰源呼籲,政府應將空污列為全台努力防制目標,並編列預算對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

摘錄至:自由時報電子報1061118〔記者陳鈺馥、吳亮儀/綜合報導〕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孕原因-子宮內膜異位居首

  造成現代人不孕的原因很多,除了晚婚、晚生育、生活壓力大等因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曾啟瑞表示,以北醫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不孕夫婦來看,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為首要原因,占比約30%,再來是輸卵管阻塞和男性精蟲過少、活動力不足,各占比約11,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也有約6

一年約增五萬人 育齡婦女最常見

  根據統計,國內一年平均新增五萬人次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又以30歲到40歲的育齡婦女最常見。曾啟瑞指出,曾遇過一位31歲的不孕症女性,結婚多年沒有避孕,卻遲遲沒有傳出喜訊,接受過數次試管嬰兒治療也沒好消息,經過檢查才發現,她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月經經血逆流到卵巢,形成4公分的「巧克力囊腫」,甚至異位組織所形成的沾黏,影響輸卵管和子宮正常運作,不易受孕。醫師透過藥物治療和腹腔鏡手術切除,改善子宮環境,再接受試管嬰兒療程後,她終於如願懷上雙胞胎。

  曾啟瑞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顧名思義是指子宮內膜長到子宮內膜層以外的地方,雖然異位到其他地方,但仍跟隨荷爾蒙指令,增厚並剝落出血,因此若子宮內膜細胞跑到卵巢,經血便無處可去,就像顆荷包蛋,不斷堆積,裡面都是濃稠的經血,顏色如同巧克力液體,所以稱作「巧克力囊腫」;若跑到子宮肌肉層,又稱作「子宮肌腺症」。

四處沾粘流竄 難治的良性腫瘤

  曾啟瑞說,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最不容易治療的良性腫瘤,到處沾粘,四處流竄,臨床症狀常見經痛、腹痛、性交疼痛,但容易被忽略,嚴重受到沾黏影響排卵、著床等功能,進而導致不孕。

  目前治療方式有兩種,第一施打荷爾蒙藥物產生停經,或用男性賀爾蒙藥物治療,但副作用容易出現變胖、聲音變粗等男性特徵化現象,一旦生理期來,也很容易復發;第二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病灶。曾啟瑞表示,目前考慮合併兩種方式,前一個月先靠藥物治療消炎再動手術,50-60病人皆可懷孕,多數一年內可以達成心願;手術後若超過一年無法懷孕或年紀太大者,則可考慮用試管嬰兒治療,達成懷孕目的。

反覆性流產 多與免疫異常有關

  除了子宮內膜異位症,還有隱形殺手「免疫異常」導致的不孕症,但占比不到5,比率極低。台安醫院婦產科醫師何信頤表示,臨床上部份年紀二十到三十歲的女性,一而再、再而三的流產,懷孕不超過三個月,連續兩次以上流產者,醫學上稱作「反覆性流產」,這類患者通常經過抽血檢測後,有部份患者與免疫異常有關。

  何信頤說,目前免疫異常的疾病中,罹患抗磷脂質症候群的患者,因為自身抗磷脂質抗體攻擊胎盤的血管,導致胚胎無法生長,容易懷孕後胎死腹中;至於常見的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比較沒有反覆性流產問題。

試管嬰兒成功率無關抗體問題

  除了反覆性流產,何信頤觀察,許多不孕症患者,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失敗數次後,經常會懷疑與免疫異常有關,但根據2008年美國生殖醫學會的聲明,指出抗磷脂質抗體有異常的患者,不論有無接受治療,與抗體正常的患者,在經歷試管嬰兒療程後,懷孕的成功率差不多,因此認為做試管嬰兒並不需要驗這些抗體。他說,試管嬰兒的成功率高低,「與年齡、胚胎品質等較有直接相關。」

  免疫異常經常被人過度渲染,目前針對免疫異常的孕婦,口服治療方式有阿斯匹靈、奎寧等藥物,其中阿斯匹靈具抗凝血作用,減少抗體攻擊胎盤形成的血栓,對胎兒安全性較高,但副作用是胃痛、胃出血。何信頤建議,有反覆性流產的患者,若有連續超過12周以上的抽血檢查異常,經醫師確診為免疫異常造成的不孕,才須進一步對症治療。

摘錄至:聯合報10686日  記者張益華∕報導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魚大肉喝果糖  小心引發帝王病

  農曆年節將近,又是聚餐的旺季,冷颼颼的天氣,讓人也懶得運動,「多吃少動」小心痛風找上你。

 

   痛風自古稱為「帝王病」,這是因為大魚大肉為此疾病的危險因子,此類病人至少會發生一次關節或黏液囊的腫脹、疼痛現象。

 

通常好發於下肢關節處,而產生紅、腫、熱、痛的症狀,造成病人移動困難,且多具有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是成年人血中尿酸值大於7mg/dL,但不代表尿酸高,就會發生痛風,大多數高尿酸血症患者(90%),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產生痛風現象,相對的,尿酸正常也並不代表不會痛風。

 

    尿酸是普林(或稱嘌呤)在人體代謝的最終產物,有1/3的普林是來自我們日常飲食,2/3是由身體細胞內新陳代謝所產生,所以可減少服用高普林的食物(肉類、內臟、海鮮)來控制尿酸。

 

    蔬菜類除了曬乾的香菇和紫菜不宜大量攝取之外,其餘都算是低風險的食物;至於豆類,目前研究顯示並不會提高發生痛風的風險除非是因個人體質因素,曾有吃過豆類而引發痛風發作的經驗,就得避開。

 

    另外,酒精(啤酒)及含果糖飲料(碳酸飲料),因在體內會代謝為乳酸而影響尿酸的排泄,同時會加速尿酸的形成。多喝水有助於排泄尿酸。

 

    某些藥品本身也有增加尿酸的副作用,例如用來治療水腫、高血壓的亨利氏環和thiazide類利尿劑、治療肺結核的pyrazinamideLevodopa,如有更適合的取代藥品,則可避免使用。

 

    「預防勝於治療」,為有減少攝取高普林的食物,少喝帶有酒精、含果糖飲料,多吃蔬菜、水果、白開水,且避免服用會升高尿酸的藥品,才能由關節腫痛的「帝王」,蛻變成為走跳自如的「平民」。

 

摘錄至:自由時報1051217日 文∕顏群芳

        (作者為苗栗為恭紀念醫院藥師)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房顫動死亡、中風率較高要注意

 

    心房顫動發生比率男多於女,但病發時嚴重程度女大於男,奇美醫院醫師廖家德指出,有心房顫動患者比一般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風險則高5倍,呼籲民眾可控制體重與三高,減少此症發生。

 

    兩位約50歲的婦人前陣子到奇美醫院門診說心悸、胸悶、吸不到氣,快失去意識,看了幾次心臟科門診,被轉診精神科,但服用精神科藥物後症狀依然沒改善。奇美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廖家德安排24小時心電圖,發現兩位病人的心悸,原來是陣發性心房顫動引起,患者定期服藥後症狀大為改善。

 

    據研究,台灣20歲以上可能高達30萬人有心房顫動,但只約1/4病人有症狀;除了心悸,病人可能出現喘、胸悶、頭暈、疲倦、暈眩等不明顯症狀,心房顫動不易被察覺。但心房顫動患者死亡率比一般人高2倍,且因左心房易產生血塊流入腦部,中風風險也比一般人高5倍,心房顫動病人,預防中風很重要。

 

    以往病人多服用「維生素K拮抗劑」(簡稱華法林),但此藥易與其他藥物及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造成腸胃和腦出血等併發症。廖家德醫師表示,目前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通過美國與台灣認證,可用於心房顫動的中風預防,相較華法林使用上更方便,降低腦出血風險。不過這新型藥不適用已達洗腎的腎功能不佳者、風濕性二尖瓣狹窄或接受過金屬瓣膜置換的病人,對這類心房顫動病人,華法林仍是唯一藥物選擇。

 

    廖家德醫師建議,民眾早、晚或是感覺心悸時可自量脈搏,用食指與中指放在另外一隻手腕能摸到脈搏的地方。一般而言,正常脈搏有一定規律若發現跳動間隔不規律時,就要懷疑可能心房顫動,建議儘快就醫。心房顫動病人除需固定用藥,非藥物療法像控制體重與三高(血糖、血脂、血壓),也可以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生。

 

摘錄至:自由時報106418日 王俊忠/台南報導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腸急躁症:越急越想大

你是否有的時候明明沒有吃壞肚子,但下腹卻一直絞痛?或是肚子脹得難受,蹲在馬桶半天,「嗯」不出來,只放了幾個屁?或是有時腹瀉有時便秘,肚子總是不舒服,但卻檢查不出所以然?如果有以上情況,你可能是得大腸急躁症!

 

  大腸急躁症是常見的文明病,因現代人工作、念書壓力大、易焦慮緊張,在生活上完美主義者、易惱怒、固執或容易胡思亂想等特質的人,較易罹患此種疾病。

 

  根據統計,約有15-20的人罹患此種機能性的腸道障礙,其中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3-4倍。

 

  大腸急躁症的腸道本身沒有腫瘤、阻塞或是發炎等病變,而是由於焦慮、壓力及生活因素所引發的大腸功能失調,導致蠕動或排泄功能的異常,一般表現出來的型態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或交替出現的混合型。

  ◎改善大腸急躁症的問題,可從幾方面著手:

  ●改變飲食習慣:如果是腹瀉,要攝取低脂食物,避免過

    鹹、過甜及重口味的食物;若是便秘,則增加纖維與水

    分的攝取;若是腹脹,則減少易產生脹氣的食物和飲

    料。

  ●改變生活型態:細嚼慢嚥,避免吞入太多空氣造成脹

    氣;另外三餐定時,充足休息,讓身體處於較佳狀態,

    大腦、自律神經和腸道的感覺都會較正常;運動可提升

    多巴胺的分泌,除了健身,也能夠改善情緒

  ●改變個性:改變對事情的看法與態度,不過度強求,隨

    遇而安,減少或調適壓力,大腸急躁症自然可以改善。

  ●藥物:如果前述方式都無法自我改善時,可尋求醫師協

    助,根據患者的病情,如腹瀉、便秘、腹痛、腹脹及焦

    慮等症狀,開立適合的藥物,以舒緩病情。

摘錄至:自由時報10674日 文∕楊昌學

(作者為恩主公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背痛

下背痛是大多數人都有過的經驗,主要是在脊柱的下部(腰椎)以及做為它基座的薦椎部份所發生的不舒服之病症。 

 

由於此區域由複雜的肌肉,骨骼,軟骨(椎間盤)和肌腱筋膜系統構成,又加上緊鄰神經(脊髓和脊椎神經),所以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1.鈍痛、沈重感 2.肌肉痙攣、僵直 3.劇痛、電擊痛4.疼痛放射至下肢或鼠蹊部 5.發麻、麻痺6.大腿或小腿節段性的疼痛……等等,不一而足。當你到醫院就診時,如果能詳實地敍述疼痛發作當時所從事的動作或活動,以及何種姿勢或活動可增加或減少疼痛的發生,將可有利於醫師的鑑別診斷。

 

最常引發下背痛的原因有:

1.肌肉或韌帶的拉傷

   當我們不當地搬移重物,扭動或過度伸張背部,便使該處的軟組

織暴露於受傷的風險。

2.脊柱狹窄

   常見的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腫瘤則極為罕見)除了會造成軟組

織的緊綳疼痛外,更有可能壓迫脊柱內的脊髓或脊椎神經而造成

發射至下肢的疼痛、發麻、無力、感覺缺失、運動麻痺。

3.骨骼變形

   變形的骨骼結構,例如:脊柱側彎,會導致體重負荷或運動負荷

的失衡。壓力不再平均分散,而集中在某個點或某一側,進而造

成軟組織的傷害。

4.外傷

   外力直接或間接的衝擊可損傷骨骼,軟骨,筋肉,而在患處造成

痙攣疼痛。

5.其他如感染、腫瘤、骨質疏鬆、腎結石等亦需小心鑑別診斷。

  

治療方法:原則上以非侵入性治療法為主。

1.物理性治療

  外傷性原因導致的疼痛應先冰敷。一次十五至二十分鐘一天三至四次;亦可用少量多餐法,一次三兩分鐘,間隔一段時間,再敷一次,想敷就再敷一次。並應限制活動,避免俯仰及搬重物,進而者,可使用護具,如護腰等。

  酸痛,僵直,疲勞無力及慢性疼痛則建議熱敷,方法如同冰敷之做法。多做伸亦要避免搬重物,可使用護具,如成效不佳,可至醫院復健。

  若有神經壓迫之症狀(例如坐骨神經痛),至醫院復健牽引治療則為首選,吊單槓則為次佳之替代方法。

2.藥物治療

  一般使用消炎葯(NSAID)及肌肉鬆施劑,可暫時(相對性治標)緩解疼痛,應加上物理性治療(相對性治本)。其觀念就像感冒時吃頭痛鼻塞葯讓我們康復的是自身之免疫力,葯物僅幫忙去除恢復期間的痛楚。

3.手術治療

  其對象限於復健無效之有神經壓迫患者(如椎間盤、骨刺壓迫神經),或是脊椎有損傷不穩定之患者(如脊椎滑脫)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壯年突胸痛 高血脂易心肌梗塞

  心臟、腦血管疾病位居去年十大死因23位,健保資料庫統計,2009年到20134049歲青壯人口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每十萬人76.4人增加到99.2人,增幅達3成;為使病人血脂控制穩定,心血管、腎臟與糖尿病等七大醫學會推出新版「血脂治療指引」,下修膽固醇建議標準。

  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心血管介入醫學會理事長吳炯仁說,新版治療指引對高風險病人更嚴格,如急性冠心症候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100mg/dL70mg/dL,並調低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人等八大風險族群建議值。

  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指出,近年青壯年心肌梗塞發生率攀升,或許是此年齡層多屬戰後嬰兒潮,經濟進步飲食條件改善、工作忙碌且外食增加、缺乏運動,高血脂異常比率增加,引起心血管疾病。

  吳炯仁說,健康成人男性4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總膽固醇控制在240mg/dL內、低密度膽固醇在160mg/dL,但若高風險病人要控制達標,需規律服藥、控制飲食及改善生活型態,成人一天鹽分控制510公克、適量飲酒、戒菸、運動和採取得舒飲食,選擇全穀類、多蔬果、低脂鮮奶、適量堅果、少紅肉等,以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                                                                                     

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

 

疾病/狀態

低密度膽固醇(LDL/C)之目標

急性冠心症候群

70mg/dL

急性冠心症候群+糖尿病

55mg/dL可以考慮

穩定冠狀動脈疾病

70mg/dL

缺血性腦中風或暫時性腦部缺氧

100mg/dL

糖尿病

100mg/dL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70mg/dL

慢性腎臟病(階段3a-5,eGFR60)

100mg/dL時開始治療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成人:100mg/dL

小孩: 135mg/dL

有心血管疾病: 70mg/dL

 

資料來源: 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

摘錄至:聯合報105121日 黃安琪/台北報導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取膽固醇 不須控制?專家這樣說

  最近網路流傳一則「膽固醇有益無害」的文章,聲稱民眾膽固醇對身體無害,多吃無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及台灣營養學會今共同聲明,膽固醇分為血中膽固醇和食物膽固醇,若是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及血液膽固醇偏高患者,應控制飲食,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表示,近兩個月接獲不少心臟科醫師反應,民眾對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已大為鬆懈,原來受到一則「膽固醇有益無害」的網路傳言誤導。葉說,血中膽固醇濃度可透過身體自我調控達平衡狀態,但若飲食未控制攝取膽固醇含量,將造成身體平衡失序,增加高血脂等疾病風險。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王果行說,要控制血中膽固醇,最重要的是控制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均高的食物,奶油、冰淇淋、西點等飽和脂肪較高的食物應少吃;豆、魚、肉、蛋類之中升膽固醇指數排名前三名,分別是豬腦、蛋黃及豬大腸,奶類之中以全脂保久乳最高,油脂堅果類則以椰子油最高,平時也應盡量少吃。

  王果行強調,膽固醇含量高但飽和脂肪含量不高的幾種食物,如蛋、蝦、花枝等,因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營養價值高,健康民眾可適量均衡攝取,但對於病情血中膽固醇控制不佳者,應當限制。平時應多攝取蔬菜、核果、全穀類,以及飽和脂肪含量低的豆製品、魚、家禽類等,不僅可降低血中膽固醇、血壓,也可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為提供正確衛教觀念,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提供升膽固醇指數食物排行,並於網站供民眾下載。

(摘錄至:蘋果日報1050801日 沈能元/台北報導)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球肘(tennis elbow)

網球肘基本上是一種肌腱炎(偶有嚴重到斷裂)因肌腱腫脹發炎而引起肘關節甚至延伸至上臂或前臂的疼痛,是門診中最常見因肘關節不適而求治的病症。

病名上雖然有網球二個字,但也許你一輩子也沒有上過網球場。事實上,只要你時常進行重複性的抓握(尤其是使用拇指和二,三指),就有可能致病。不論男女老少,均可能罹病,但一般以四十餘歲最為常見。

肌腱炎的原因不外使用過度或使用不當,因而過度拉扯到控制前臂和手部背側肌群的總源頭肘關節處肱骨外側的上髁(故英文的正式名稱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humerus)。各種持球拍的運動,舉重、打字、繪畫、雕刻、織繡都能引發及加重病症的出現。

治療: 一般使用非侵入性治療,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五的病人可獲得滿意的結果。

非侵入性治療:                                       

1.休息:不然新傷一直來,舊傷就不會好;一般至少約須三週。

2.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減少腫痛。

3.調整使用的工具或運動器材:工具或器材過大過重或不順手會增加肌腱的負担。

4.物理治療:特定的肌力訓練可增加肌腱的耐力。熱敷電療超音波可加速患處癒合。

5.護肘:可降低前臂肌肉對患處的拉扯。

侵入性治療:

1.局部類固醇注射:可迅速緩解症狀,但可能有後遺症(局部之骨質疏鬆及肌腱斷裂),故一般建議在兩次施打期間要相隔半年以上。

2.手術:外科清創修補是最終極的方法,但大都只適用頂極的運動選手。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身邊的人得到肺結核……

 

   

  蕭邦二十一歲那年,第一次被診斷出有肺結核,從此體力和精神一日不如一日,努力撐過十幾年才走,享年三十九歲。在沒有抗生素治療的年代,已經算很不容易了。

 

  然而,是誰把肺結核傳染給蕭邦的呢?根據蕭邦的手札敘述應該是妹妹愛蜜莉亞。愛蜜莉亞在兒童時期就發病,當年蕭邦也才不過十七歲,看著愛蜜莉亞受病魔折騰,咳血至死,他的心理非常難受。四年後,蕭邦也開始有慢性咳嗽的症狀,走向英年早逝的宿命。

發病後才會傳染

 

  時光回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身邊有家人、朋友,被診斷出肺結核,難道也必須像蕭邦一樣默默的等待發病,任憑病菌在身上壯大嗎?幸好,我們避免了這樣的命運。

 

  蕭邦的父親活到七十四歲,母親活到八十七歲,大姊享年七十,這幾位家人顯然沒有被肺結核打倒。另一位同住的大妹,活到四十七歲,也長期有咳嗽的老毛病,不知道是否也和蕭邦一樣,被最小的妹妹愛蜜莉亞傳染了肺結核。然而,我們可以從蕭邦一家人的病史得知:

 

肺結核一旦發病,平均可傳染給身邊三分之一的人,而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則不會被傳染。 

 

  被倒楣傳染到的那三分之一親朋好友,有些人很快就發病(如蕭邦),也有些人很久以後才發病(如蕭邦的大妹),醫學上稱這群人為「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病的不定時炸彈。

 

  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並不具傳染力,要到他們發病的那天起,才會危害到身邊的人。為什麼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不具傳染力?因為他們身上的結核菌數量還太少(不及發病者的萬分之一),細菌陣容還不夠壯大到能咳出痰來,然後感染身邊的人。

早檢查制敵機先

 

  發病以後再治療,只能幫助發病的那個病人而已。但如果提前給予潛伏性結核感染者治療,就能幫助所有他遇到的每一位親密接觸者,免於被感染疾病。臺灣從2008年開始,就已經針對潛伏性結核感染兒童,開始做預防性的投藥。只要發病的指標個案(被診斷出疾病的病人),跟你的親密度符合其中一項:一、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二、平常相處時間每日八小時以上;三、可傳染期零星見面的時間,累積暴露大於四十小時以上;這些人都算是親密接觸者,需要抽血並做胸部X光檢查,來判斷是否為那「倒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潛伏性結核感染者。

 

  所以假設有一名學校老師,因為長期咳嗽被醫師診斷為肺結核,那麼這名老師的家人、辦公室同事、班上學生,都會被疾病管制署列為親密接觸者,要去接受胸部X光檢查,並且三個月後抽血檢驗;如果結果為陽性,就要投予潛伏性結核藥物治療。且為了保護病人不被排擠,通常大家收到的檢查通知單上,不會告訴你是「誰」生病了,大家也不必亂猜,去製造不必要的紛擾,畢竟病人本身也不願意生病啊!

潛伏性感染者服新藥副作用少

 

  今年,疾病管制署將計畫普及到所有年齡層,不管老人或小孩,都可以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因為潛伏性結核感染者體內的菌量極低,所以不需要像發病者一樣,每天吃大把的抗生素,且治療期半年以上。

 

  潛伏性結核感染者,除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外,都採取一週吃一次藥,三個月就搞定的「3HP新療法」。這種3HP治療副作用不多,而且比起將來萬一發病要服用一大堆藥相比,實在好太多了。

 

  臺灣目前還屬於結核病的盛行區,也就是每十萬人口發生率超過十人;目前我們離低標(每十萬人口五人以下的發生率),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希望我們的後代,手臂上不必再印記接種卡介苗的疤痕。

 

  要實現這個夢想,就期待政府能落實潛伏性結核感染者的治療計畫,這樣再過二十年,或許結核病就像麻疹等疾病一樣,只「聽說」有人得到,卻從來沒人見過。屆時蕭邦若地下有知,也只能長嘆生不逢時了!

 

摘錄至:國語日報105828日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糖超標沒控好25%會變糖尿病

 

  邱先生(化名)接受免費成人健檢,空腹血糖值顯示115mg/dL(正常值70-100mg/dL),告訴他「這是糖尿病前期」。不過,他並不難在意,認為「又不是糖尿病,沒關係啦!」

 

  事實上,「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值介於正常和罹患糖尿病兩者之間。正常人空腹血糖值為70-100 mg/dL;糖尿病前期如同糖尿病,會增加血液循環、眼睛、神經和腎臟等病變的風險。若沒有即時好好控制血糖,5年左右約25%糖尿病前期會演變成糖尿病;在長期追蹤,最後約70%會成為第二型糖尿病。

 

  若能採取良好的控制,約1/31/4的糖尿病前期可以恢復為正常。如何做才有能讓糖尿病前期「逆轉勝」?

◎定期檢查血糖:

儘早篩檢出異常血糖值,尤其是有血糖病潛在因子的人(肥胖、缺乏運動、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和高血脂病史、代謝症候群。

◎維持良好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腹圍超過正常(衛福部建議標準值為18.5-24),會增加「胰島素抗性」的風險,血糖代謝易出現問題。藉由飲食和運動來控制體重是最健康的方式。

◎飲食型態的改變:

不只是量的控制,質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像一份的白飯和糙米飯,兩者的熱量相當(約350卡),但升糖指數(GI)就不同(8456

不過,也不能因食物屬於低升糖指數就毫無節制地多吃;肉、蛋、豆等蛋白質、脂肪、水果都應適量食用;不過,蔬菜就可以多吃。

◎運動:

每週至少5次、每次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

運動並不用拘泥形式,走路、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甩手都是運動的選擇項目。要養成隨時隨地都能運動的習慣。

 

摘錄至:自由時報105419日 文/林款帶(北市自在診所糖尿病照護中心院長)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託別拿beta blocker當ㄧ線用藥!

2014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8 ,第一線治療藥物並不推薦使用 β-blockers 

主要由於 2002年發表的 LIF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發現,在 1195位有高血壓、糖尿病、左心室肥大 的病患,一組使用 Losartan,另一組使用 Atenolol,平均追蹤 4.7年,使用Losartan比起使用 Atenolol,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死亡、中風、心肌梗塞)風險 (RR, relative risk 0.76 [95%CI 0.58-.98], p=0.031),較低的全死亡風險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RR 0.61 [0.45-0.84],p=0.002)

這樣的兩個結果主要來自於 Losartan比起 Atenolol有顯著較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RR 0.63 [0.42-0.95], p=0.028)

結論,也就是 β-blocker (Atenolol) 比起 ARB (Losartan)可能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2005Anglo 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 Trial,收納 19,257位高血壓病患,也是發現使用 Atenolol + thiazide利尿劑的治療,比起 CCB (鈣離子阻斷劑 Amlodipine) + ACEI,有較高的全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2009年發表的一篇大型 meta-analysis (統合分析),收納 147個臨床試驗,958,000為高血壓病患的研究發現,比起 placebo (安慰劑)β-blocker還是有降低 CAD 中風風險的好處,特別是在有 CHD病史的病患,β-blocker比起其他降血壓藥物更能降低 CAD再發生的風險 (下降 29%風險 vs. 15%),但如果在「沒有 CAD病史」的病患,發現 β-blocker反而會「增加 18%中風」的風險 (CCB下降 9%風險,兩者比較 p<0.05)

 2014年發表的一篇 meta-analysis,收納 21篇臨床試驗、145,811位高血壓病患,發現 Atenolol比起其他降壓藥,在年齡>60歲的病患可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RR 1.17, p<0.05),但如果是「非」 Atenolol β-blocker則「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

 

其他 β-blocker方面,在 Bisoprolol, Carvedilol, Metoprolol已被證實在心衰竭的病患能降低死亡率,

 2003Carvedilol Or Metoprolol European Trial study,收納 1511位心衰竭的病患,發現 Carvedilol又比 Metoprolol更能降低全死亡率 (hazard ratio 0.83 [0.74-0.93], p=0.0017)

結論,β-blocker建議選擇性的使用在有 CAD (冠狀動脈疾病), HF (心衰竭), AF (心房纖維顫動)的高血壓病患!JNC 8 不建議 β-blocker當作高血壓第一線用藥!

2015年台灣心臟學會和台灣高血壓學會的高血壓治療指引說得更細:建議除了 Atenolol,其他 β-blockers可用於尤其有 CAD, 心跳>80 bpm的病患。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血脂的2013指引簡介!

美國自1800-2000年間,無論男女的心血管死亡率減少了50%

2000-2010年以來續降31%

原因:

ㄧ半是因對新血管病的急症:急性冠心症候群(ACS),中風,處置進步!

另一半是針對心血管病的危因(抽菸、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防治進展,而這裡降血脂就又佔2分之一的因素!

降血脂的藥物主力:statin!

醫師的角色:投藥否?何類?何時?療程?優缺點?

綜合幾個大研究顯示:simvastatin,Pravastatin,lovastatin可降主要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率25-40%

原本十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機率高的降個25-40%影響才有意義!

總膽固醇是由好膽固醇(HDL-C)加壞膽固醇(LDL-C)再加5分之1的三酸甘油的總和!

total choles=HDL-C+LDL-C+TG/5

目前研究並無證據,使用升高HDL-C的藥物會對減少心血管病有益!

至於三酸甘油高的和不高的人的心血管病危險級數只差一點點!

所以相關影響大的就是壞膽固醇(LDL-C)了!

 

現在舉ㄧ個研究HEART PROTECTION STUDY:LDL-C為基準來看吃不吃statin有何差異?

吃跟不吃的對照組各有一萬多人,根據LDL-C低於100,超過130,和介於其中的分為三組!

結論是:無論LDL高低!只要有吃statin就有益處,可以減少24%的心血管事件發生!

2013年的美國心臟學院,心臟學會有關降血脂的指引:

除了要飲食控制,運動每週150分,減重!戒菸!減酒!

 

藥物治療部分有5點新觀點:

1:4種人吃statin得到很大益處:

   a:已經發生心血管病如中風,心肌梗塞者!

     年紀75歲以下要用可降低膽固醇(50)ㄧ半以上強的statin:

     就是lipitor40-80mg,rosuvastatin20-40mg這兩種!年齡超過

     75歲的用可降膽固醇30-50%的中等強度!lipitor10-20,

     rosuvastatin5-10,simvastatin20-40,pravastatin40-80,lovastatin40!

 

 

   b:LDL-C超過190,用強力statin

 

   c:40-75歲糖尿病患者,LDL-C超過70的,用中強度statin

 

   d:不是上述a.b.c.類的人:要用公式計算10年發生ASCVD粥狀

     動脈硬化心血管病的機率,超過7.5%的,要吃statin!

 

2:Statin根據降LDL-C超過50%的和不超過50%的兩類:高強度

  high intensity(可降50),中強度moderate intensity(可降

  30-50)兩類而已!

 

3:不再用LDL-C的絕對值來做治療標的!

 

4:當單用statin也無法達成預期效果時,也不加用其他種藥物,如

  niacin,fenofibrate,因為無法增加好處,反而可能產生壞處!

 

5:新的計算10ASCVD危因公式!

  舊公式是採Fragminhan,只計算發生冠心病的發生率,新公式是

  加計中風危險!所以新公式算出的危險機率會比舊的大!尤其在

  60-75歲這族群,新舊機率差ㄧ倍!可能這因素,新指引是建議超

  過7.5%就吃statin,舊的是10%以上才吃!

 

所以在2015年就有Baron提議把新舊算出的值除以2

Statin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近端肌痛!至於橫紋肌溶解機率大概十萬分之一!

指引也不建議監測肝功能了!

新公式可去Mayo clinicstatin choice decision aidapp下載!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洗頭還是易出油 洗髮精有問題嗎?

天氣炎熱,因為流汗的關係,清洗頭髮的頻率也增多了。很多人幾乎每天都會洗頭,但是小朋友有沒有想過,這些接觸到頭皮的洗髮精,除了將髒汙帶走外,是不是也留下了什麼在頭皮上呢?

Q如果只看包裝,怎麼挑選洗髮精呢?

A想要買到全天然、沒有添加任何化學物質的洗髮精,真的有些困

    難。洗髮精中,造成頭皮及頭髮最大傷害的主要成分是「矽靈」

   Dimethicone silicon)。

      為什麼要在洗髮精中添加矽靈呢?原因是要讓洗完的頭髮變

    得柔順好梳理,讓我們覺得髮質好像因為用了洗髮精變好了。

    但是如果長期使用矽靈產品,這種化學物質就會堵塞頭皮的毛

    孔,造成頭皮出油、頭皮屑、丘疹,甚至是掉髮。

      所以小朋友跟家人到賣場挑選洗髮精時,可以觀察成分表,如

    果含Dimethicone silicon就不要購買。

Q用不含矽靈的洗髮精洗頭,會有什麼感覺呢?

A我們的頭髮是由蛋白質、礦物質、水分及脂質組成,碰到水之後,

   摸起來應該會澀澀的,而且難以梳理。所以,當我們用洗髮精洗

   頭洗完頭髮後,應該也要是澀澀的,不會有滑滑的感覺。

Q用好的洗髮精洗頭,吹乾頭髮,是什麼感覺?

A好的洗髮精雖然不添加矽靈,但是有可以補足毛麟片的營養素,  

    例如蛋白質、礦物質、脂質及水分。如果這些營養素的分子小到

    可以進入毛麟片,那麼吹乾頭髮後,髮絲應該會變得柔順又好

    摸。

Q我的頭皮很容易油,是不是該用有去油效果的洗髮精?

A建議使用成分單純的洗髮精比較安全,市面上強調含有多種功

    效,像是去油、去頭皮屑或洗潤合一的洗髮精,多少都會添加一

    些化學物質,使用不當,可能會傷害頭皮及髮絲呵!

      如果晚上洗頭,隔天早上頭皮馬上又變油了,應該要檢視洗髮

    精是不是含有矽靈,或者頭髮有沒有洗乾淨;也可能是洗頭後,

    沒有把頭髮吹乾就上床睡覺,這些都是頭皮容易出油的原因。

      萬一依照上述的方法照顧頭髮,還是嚴重出油,就要請爸媽帶妳

    去皮膚科檢查呵!

洗髮吹髮有訣竅:

洗髮方法:

1.先用梳子把打結的頭髮梳開。

2.用水將頭髮徹底沖濕,洗髮精在手上搓揉起泡後再洗髮。

3.洗髮時,不要用指甲抓頭皮,要用指腹輕輕按摩頭皮。

4.如果髮尾乾燥,可將潤髮乳抹在頭髮表面或髮尾,停留五分鐘再沖

  掉。記得潤髮乳不要接觸到頭皮呵!

吹頭髮方法:

1.洗完頭髮後,先用毛巾稍微擦乾頭髮,但不要搓太用力,以免頭髮

  打結。

2.用吹風機吹頭髮時,吹風機不要太靠近頭皮,須距離頭皮二十公

  分,以免溫度太高,燙傷頭皮。

3.頭皮一定要完全吹乾,以免滋生黴菌。

4.吹乾後,再用梳子將頭髮梳整齊。

 

摘錄至:國語日報10487日 採訪/陳詩婷  專業諮詢/王俐人(大學講師)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性膝關節炎                                                    物理治療師譚成娟

          膝關節長期承受重量,造成了軟骨的磨損,引發了發炎反應,使骨質的周圍長了一些突出物,X光片下看起來,有時候像根刺,也就是俗稱的「骨刺」,如果軟骨磨損得越厲害,關節退化就越嚴重。

    成年人有8成患的是因老化引起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和風濕無關。

 

氣溫驟降膝關節疼痛的病患會增加,比較容易得退化性膝關節炎者多為:

  1.五、六十歲以上的人

  2.停經後的婦女

  3.肥胖者

  4.膝蓋曾經受傷

  5.膝蓋病變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有:

  1.膝關節痛

  2.膝關節僵硬

  3.膝蓋腫脹

  4.膝蓋變形--膝關節內側關節面退化會導致0型腿、外側關節面退化則易成X

              型腿,髕股關節面惡化則外型無明顯異常,X光也不易判讀,但

              患者上下樓梯、蹲跪都會增加負擔。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

  1.藥物治療消炎、鎮痛劑,肌肉鬆弛劑

  2.物理治療熱療、電療、運動治療

  3.關節注射類固醇、玻尿酸

  4.手術治療關節鏡、關節重建手術、人工關節置換等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

  1.平常要養成運動的習慣,不僅可以保持身體的活力,又可維持理想的體重

   ,以減少膝蓋的過度負擔,每走20~30分鐘要休息一下再走;活動不夠,容

    易造成關節僵硬,過度激烈的運動,也會加速關節的磨損。

  2.有疼痛時,避免半蹲或完全蹲、跪的姿勢,因為從蹲到站膝蓋的負擔增加

    六倍。

  3.膝蓋不適時可以使用輔具如:拐杖、助行器來減少站或走路時膝蓋的負擔;

    盡量搭電梯,不得已要走樓梯時要利用扶手上下樓梯。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