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邊的人得到肺結核……

 

   

  蕭邦二十一歲那年,第一次被診斷出有肺結核,從此體力和精神一日不如一日,努力撐過十幾年才走,享年三十九歲。在沒有抗生素治療的年代,已經算很不容易了。

 

  然而,是誰把肺結核傳染給蕭邦的呢?根據蕭邦的手札敘述應該是妹妹愛蜜莉亞。愛蜜莉亞在兒童時期就發病,當年蕭邦也才不過十七歲,看著愛蜜莉亞受病魔折騰,咳血至死,他的心理非常難受。四年後,蕭邦也開始有慢性咳嗽的症狀,走向英年早逝的宿命。

發病後才會傳染

 

  時光回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身邊有家人、朋友,被診斷出肺結核,難道也必須像蕭邦一樣默默的等待發病,任憑病菌在身上壯大嗎?幸好,我們避免了這樣的命運。

 

  蕭邦的父親活到七十四歲,母親活到八十七歲,大姊享年七十,這幾位家人顯然沒有被肺結核打倒。另一位同住的大妹,活到四十七歲,也長期有咳嗽的老毛病,不知道是否也和蕭邦一樣,被最小的妹妹愛蜜莉亞傳染了肺結核。然而,我們可以從蕭邦一家人的病史得知:

 

肺結核一旦發病,平均可傳染給身邊三分之一的人,而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則不會被傳染。 

 

  被倒楣傳染到的那三分之一親朋好友,有些人很快就發病(如蕭邦),也有些人很久以後才發病(如蕭邦的大妹),醫學上稱這群人為「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病的不定時炸彈。

 

  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並不具傳染力,要到他們發病的那天起,才會危害到身邊的人。為什麼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不具傳染力?因為他們身上的結核菌數量還太少(不及發病者的萬分之一),細菌陣容還不夠壯大到能咳出痰來,然後感染身邊的人。

早檢查制敵機先

 

  發病以後再治療,只能幫助發病的那個病人而已。但如果提前給予潛伏性結核感染者治療,就能幫助所有他遇到的每一位親密接觸者,免於被感染疾病。臺灣從2008年開始,就已經針對潛伏性結核感染兒童,開始做預防性的投藥。只要發病的指標個案(被診斷出疾病的病人),跟你的親密度符合其中一項:一、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二、平常相處時間每日八小時以上;三、可傳染期零星見面的時間,累積暴露大於四十小時以上;這些人都算是親密接觸者,需要抽血並做胸部X光檢查,來判斷是否為那「倒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潛伏性結核感染者。

 

  所以假設有一名學校老師,因為長期咳嗽被醫師診斷為肺結核,那麼這名老師的家人、辦公室同事、班上學生,都會被疾病管制署列為親密接觸者,要去接受胸部X光檢查,並且三個月後抽血檢驗;如果結果為陽性,就要投予潛伏性結核藥物治療。且為了保護病人不被排擠,通常大家收到的檢查通知單上,不會告訴你是「誰」生病了,大家也不必亂猜,去製造不必要的紛擾,畢竟病人本身也不願意生病啊!

潛伏性感染者服新藥副作用少

 

  今年,疾病管制署將計畫普及到所有年齡層,不管老人或小孩,都可以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因為潛伏性結核感染者體內的菌量極低,所以不需要像發病者一樣,每天吃大把的抗生素,且治療期半年以上。

 

  潛伏性結核感染者,除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外,都採取一週吃一次藥,三個月就搞定的「3HP新療法」。這種3HP治療副作用不多,而且比起將來萬一發病要服用一大堆藥相比,實在好太多了。

 

  臺灣目前還屬於結核病的盛行區,也就是每十萬人口發生率超過十人;目前我們離低標(每十萬人口五人以下的發生率),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希望我們的後代,手臂上不必再印記接種卡介苗的疤痕。

 

  要實現這個夢想,就期待政府能落實潛伏性結核感染者的治療計畫,這樣再過二十年,或許結核病就像麻疹等疾病一樣,只「聽說」有人得到,卻從來沒人見過。屆時蕭邦若地下有知,也只能長嘆生不逢時了!

 

摘錄至:國語日報105828日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祥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